您现在的位置: 母丁香 > 母丁香产地 > 正文 > 正文

哪里的荔枝最好吃哪个品种最好吃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9 13:00:21
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荔枝,水果中的尤物

————————

荔枝有多好吃?大家都知道,宋代有个大诗人为了荔枝,竟然愿意流放岭南。

拿一颗荔枝,手指轻戳顶部枝端,揭下一块皮来。白得剔透的果体间,紧凑的瓣与瓣把汁水全簇拥着。

香味牵着你的嘴,勾着你的牙,凑近咬上一口,顷刻间,香浓软糯酥脆清甜在七窍之间破开,像一个装满了果香和果汁的袋子在脑海和口腔中爆开,其香萦绕不息。

此时你只想没文化地飚一句,啊,真他娘的好吃,不枉我等了一年。

不到南方荔枝产地,是绝对吃不到真正的“荔枝味”的。

宋人蔡襄说荔枝“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盈,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一点都没有过誉。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何况是荔枝?

“水果之王”属于谁有很多说法,但“水果之后”一定是杨贵妃也爱吃的荔枝。

明代生活家张潮就说:“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

所谓尤物,食色兼备,欲罢不能。

十七世纪波兰籍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卜弥格著作《FloraSinensis》(译:中国植物志)笔下的荔枝树。

我们正在拿命吃荔枝

————————

当然,如果你吃到一个虫蛀或者变质的荔枝,另当别论,毕竟连虫子和时间都和你一样贪恋荔枝的美味。此外,这种爆开的浓郁味道也会让交警误以为你酒驾,因为荔枝确实和酒一样醉人。

吃得完的叫荔枝,吃不完的叫爱;吃一点叫岭南人般的享受,吃太多叫岭南魂的召唤。

每年都有大量因过量进食时令水果而出现各种问题的案例。每当嘴边有佳肴,没人记得物极必反的道理。最近一位7岁的小朋友就因为空腹吃了太多的荔枝而昏迷,被诊断为“荔枝病”,其实就是低血糖,严重时会送掉小命。荔枝里面含有的降血糖化合物MCPG和HypoglycinA是低血糖的元凶,而非盛传的果糖。

而吃荔枝之所以常常发炎,并非因为糖分高或果肉残留牙缝导致细菌感染,而是因为荔枝果肉含有一种具有“促炎”效果的水溶性蛋白,食用过量,很可能会引起“上火”炎症。但为了这一年一次的美味,上火又算得了什么呢?

专家指出,儿童应少吃荔枝。

吃荔枝要快,因为荔枝不好保存。荔枝果皮带缝,氧化酶又不停制造黑色素,自体还释放着乙烯,从摘下来就迅速老化,吃上顶鲜的只能去荔枝产地守在树旁。

正因为黄金时间极短,才会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古代都市极速传说,以及“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迷之倒计时。

古代皇家快递送荔枝是真的快,唯有绑上甲马的戴宗才能与之一战,但戴宗估计扛不动妃子要吃的量。要知道,古代可没有“冷藏低氧保鲜液”的当代冷链运输三件套,也没有“装袋浸水放冰箱”的现代居家保鲜技巧,拼的就是一个“有钱马快美人嗔”的皇帝三连:没有钱,你尝什么鲜。

当代驻颜有术,对付荔枝也有高招。速冻荔枝可以整整睡上一年,只问你敢不敢吃这”僵尸美馔”。荔枝保存难,但还好荔枝季节长。三月开始有出现越南进口荔枝,四五月海南妃子笑一骑当先,六七月桂味、糯米糍等两广名荔后来居上。

冰冻荔枝拿来泡酒,亦是美味。

闽粤荔枝,哪个最好吃?

————————

妃子笑的命名法则,据说是“荔枝红绿相间,像妃子掩面偷笑”,这个槽点满满的说法让我一时语塞:大姐你妆都花成这样了,半边脸是绿的,居然还笑得出来,更过分的是,居然有人欣赏得来。

五六月上市的海南白糖罂,名字起得极好,想不到古人也这么有网感:白糖似的甜,不是重点,强调甜到有毒,才是王道。与之抗衡的是6月中上旬出场的广东选手糯米糍,这个命名也很通感,把荔枝的软糯、浓甜、溜圆以及自带甜品属性的种种给说全了。

茂名地区盛产黑叶,核大、汁多、爽脆、实在,和茂名人的性格很像。黑叶的黄金期很短,只有六月下半月这短短十来天。越是尝之不易,越是容易吃多,有幸收到黑叶的各位,请悠着点。

荔枝中的王者——桂味,果皮带棱,果身饱满,带桂花香,端的是个性满满:尖锐,窈窕,不只好吃,且额外附赠花香,这个设定,简直自带名媛范。

一说到哪里的荔枝最好吃,福建人和广东人可能就要吵起来了。

荔枝界的“闽粤之争”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从福建人蔡襄写《荔枝谱》就开始了。人人都知道医院,却很少人知道,这里也是荔枝之乡。

但是,无论福建人怎么吹本地荔枝,荔枝还是广东第一。福建人如果敢哔哔,小心广东人把他也吃了。

深圳荔枝公园的荔枝遭游客乱采摘,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就已经有5人因为摘荔枝而受伤。

荔枝有很多吃法,直接剥食已很诱人,泡淡盐水吃、吃掉薄膜都可以降火,冷藏后可化燥气而补阴,荔枝叶煎茶可防腹泻。

潮汕和闽南人的一种“魔改吃法”最为闻名,须以清甜的潮汕酱油蘸荔枝(那些用咸到发苦的老抽试吃然后骂街的我不知道作何评论),既有盐水的降火作用,还可以去酸涩感。理论上吃杨梅菠萝芒果橙都可以蘸酱油,但并非人人如此。

荔枝是无患子科荔枝属的植物,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岭南地区水果的代表。我们现在食用的荔枝是由生长于我国南方的野生荔枝树驯化而来的。

海南的野生荔枝树。图片:AnnaFrodesiak/wikimedia

荔枝花。图片:B.navez/wikimedia

根据文字记录来追溯我国荔枝种植史的话,可以一直往前推到西汉时期。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的“隐夫薁[yù]棣[dì],答遝[tà]离支”一句中的“离支”,便是荔枝的别称。

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就不得不提到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宋代大吃货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了。

没有荔枝吃的夏天,不完整。图片:Miwok/wikimedia

身披盔甲?其实是筛子

描写荔枝的文字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不同时代的文学家们在创作这些词句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荔枝的一个特点:好吃,但可能是所有水果中最不好保存的一种。关于这点,被后人引用最多的一句描述便出自《本草纲目》:

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荔枝的变质是多么迅速。可是,荔枝外面不是有层刺刺的壳儿么?怎么会那么容易就“变心”了呢?这就真要好好解释解释了。

荔枝虽然看起来长着一层“壳”,但实际上那只是一层稍微硬一点的“皮”而已。这一层皮上的角质层分布不连续,结构上疏松多孔,使得“果皮”本身和里面包裹着的“果肉”中含有的水分很容易通过这些孔洞散失。

看起来是盔甲,其实是筛子。图片:aleksandra85foto/pixabay

这就直接导致了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一,荔枝壳在失水的情况下,其中含有的大量氧化酶会暴露于空气中,活性迅速提高。然后这些氧化酶又会与花色素苷发生反应,形成一种黑褐色的化合物,使得荔枝壳诱人的鲜红色变成难看的褐色。只要开始失水,这一系列变化就会迅速而不可逆发生。

此外,荔枝壳(果皮)本身和荔枝肉(假种皮)之间是完全分离的。这就意味着,荔枝壳没有办法从多汁的果肉中得到水分补充,延缓黄褐斑褐变的形成。

所以,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24小时内的荔枝就会变成一坨黑球球——这就是“一日色变”的由来。

哪怕有现代社会的各种保鲜手段加持,放在冰箱中的荔枝几天后也会变成难看的褐色。图片:maxpixe   

第二,荔枝的可食用部分(假种皮)超过80%是水,充足饱满的水分正是荔枝的美味所在,失水会导致荔枝的口感变得非常差;加之充满孔洞的壳无法有效地隔绝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而高含水量、高糖的果肉本身也是天然的“细菌培养基”,所以荔枝的果肉本身也极其容易变质,发酸、发涩、发酒味几乎是说来就来。而这,也就是所谓“三日味变”的原因了。

厚厚的白色可食用部分,并不是果肉,而是假种皮。图片:sannse/wikimedia

所以,为了防止荔枝的颜色和味道变得不尽人意,现(chī)代(huò)人(men)采取了很多方法来延缓荔枝的水分散失和褐变反应。最简单的措施就是:保湿、降温、隔绝空气——以及尽可能地缩短荔枝运输时间。

如果这都赶不及的话,那就只能忍痛把荔枝的壳剥掉,做成只得其形,不得其味的糖水荔枝罐头了。

甜到齁,吃多了却低血糖

由于荔枝既好吃又难保存,一年之中能吃到好吃荔枝的时间极其短暂,所以有不少人会趁着难得吃荔枝的机会放开了大吃特吃。不过在盛产荔枝的广东地区,“一个荔枝三把火”这句话,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奉劝大家在食用荔枝绝对不能贪心。

虽然吃完荔枝之后感到口干舌燥的“上火感”,其实很可能只是因为荔枝的甜度比较高,吃多了容易齁着而已,“上火”什么的其实没啥科学依据;可是荔枝不能多吃这件事情却是实实在在必须提醒注意的——因为荔枝吃多了,是会患上“荔枝病”的,严重起来甚至有可能致死。

今年6月以来,印度东部比哈尔邦有超过百名儿童因为大量进食荔枝造成低血糖,继而诱发急性脑炎死亡。这些儿童平时长期营养不良,大量吃荔枝后造成的低血糖反应会更严重。图片:maxpixe

说到这个“荔枝病”,听起来又是一个挺不可思议的事情:荔枝病的其实是过量食用荔枝而引发的急性低血糖。是的没错,甜到齁死人的荔枝,吃多了会导致低血糖。

这其实是因为荔枝本身带有微弱的毒性。除了大量的水分和糖(果糖)之外,荔枝的果肉(特别是未成熟的荔枝)中还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这两种物质进入人体之后会影响甚至阻断人体代谢的糖异生过程。

我们来复习一下大学生化课上的糖异生过程,点击可查看大图。图片:AngelHerraez/wikimedia

糖异生是我们的身体将非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当糖异生过程被阻断的时候,我们血液内的葡萄糖来源就会大幅减少,从而引起低血糖反应。与此同时,为荔枝带来甜味的果糖并不能像葡萄糖那样被我们的身体直接吸收利用,提升血糖的效率比较低,但荔枝本身的甜味又会让人产生“我已经在摄入糖分”的错觉,从而忽视了身体因为血糖不足而发出的一些警告信号,比如呕吐感、头晕、心慌等。

荔枝好吃,不能贪多。图片:wikimedia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请务必注意:千万不要空腹吃荔枝当饭,也千万不要一口气吃太多的荔枝。搞不好,那是会出人命的……

品种接力,填满整个夏天

不过嘛,荔枝虽然不能多吃,但是我们可以变着法子多吃几次啊!

光是鲜荔枝,我们就可以从最早熟的“三月红”一直吃到“糯米糍”退市为止。不同品种的荔枝除了外观上有细微的差别之外,口感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

比较有名的荔枝品种包括了:皮色带绿味中带酸的妃子笑(因为杨贵妃的典故而得名);肉质饱满味道清甜的糯米糍(因为果肉长得像糯米糍而得名);带有清新香气的桂味(因为闻起来像桂花香而得名);至于独剩一株,即便熟透了果实尖端也带着翠绿的颜色,因每年都要被拿出来拍卖而享负盛名的“荔枝王”挂绿……抱歉我实在是吃不起……

荔枝品种妃子笑和海南荔枝王(不是挂绿)的大小比较。图片:球藻

除了直接吃鲜的,酸甜多汁的荔枝还非常适宜入菜。

比如荔枝虾球;荔枝鸡柳;此外,将新鲜的荔枝在通风处晒干还可以制成荔枝干。干制后的荔枝肉质会变得软糯,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嗯,馋了……趁着这夜深人静之际,我去把冰箱里的荔枝吃了吧……

总之记得,吃就要吃鲜,鲜的大都甜;品种各有优势,桂味不可不吃;吃太多,轻则开车被误查酒驾,中则吃到喉痛且火大,重则身体出现反应要挂;低血糖别吃,空腹别吃,没熟的别吃!

荔枝虽好,可不要贪剥呦。

来源:新周刊、物种日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cd/5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母丁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