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患儿,女,5岁,因“皮疹后尿检异常1个月余”于年3月21日收住本科。年9月因双下医院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HSP)”,予抗过敏治疗后紫癜消退。年2月10日再次出现皮肤紫癜,查尿常规蛋白3+,诊断为“紫癜性肾炎(HSPN)”,予甲泼尼龙20mg/d口服治疗1个月余尿蛋白未转阴。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本院,以“HSPN”收入本科。
一查体:
体温36.8℃,心率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76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可见散在陈旧性暗红色皮疹,眼睑及双下肢未见明显水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二凝血功能:
凝血酶时间15.3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20.1μg/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92,凝血酶原时间10.5s,纤维蛋白原3.13g/L,D?二聚体7.60mg/L。
三肝肾功能:
血浆白蛋白24.0g/L,尿素氮3.3mmol/L,肌酐20μmol/L,胆固醇6.26mmol/L;24h尿蛋白量1.70g,尿蛋白2+,尿红细胞计数个/μl;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经过
入院后患者无诉特殊不适,予足量激素泼尼松40mg/d。次日患儿突发剧烈头痛,急查头颅平扫+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示:上矢状窦、直窦及右侧横窦未见明显显示,考虑血栓并次全闭塞,周围多发侧支血管形成可能(图1),予尿激酶静滴溶栓治疗2周,后续予肝素钙、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血栓明显减轻,头疼消失。进一步追问家族史,发现患儿之母孕期有肺静脉血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史,且患儿母亲家系多位亲属死于血栓相关性疾病(图2),考虑遗传性因素大,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查发现,患儿1号染色体上的SERPINC1基因存在杂合无义突变(c.C>T;p.ArgX;EX6)。
该突变为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致病突变之一,患儿母亲及舅舅均存在此突变。同时检测到患儿及其父亲存在HABP2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T>C;p.CysArg;EX9),该基因突变为可疑致病突变,易增加罹患静脉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但患儿父亲无表型,见图3。
由此更正患儿诊断为:(1)紫癜性肾炎;
(2)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4月22日行肾活检穿刺术,结果符合HSPNⅢa级。考虑患儿尿蛋白持续未缓解,4月29日加用吗替麦考酚酯0.25g,每隔12h一次,联合抑制免疫,6月12日尿蛋白首次转阴。后多次复查头颅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未见血栓复发,尿蛋白持续阴性,激素规律减量中,继续门诊定期随访。
讨论
HSP是常见的儿童小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无菌性脉管炎,其血管本身的病变导致在局部容易形成血栓。当出现HSPN时大量蛋白丢失,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在大分子凝血因子活性升高,小分子抗凝因子大量丢失,大分子促凝物质储积,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血栓形成风险明显增加。肾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最常见,而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鲜见报道。CVST是一种罕见的突发严重血栓性疾病,儿童年发病率为0.67/10万。CVST的病因复杂,凡能使静脉血流异常、静脉内壁炎性反应或渗出及血液高凝状态者,均可发生CVST。而HSPN合并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引起的CVST国内外未见报道。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抗凝血酶Ⅲ基因SERPINC1突变引起的蛋白构象变化导致的功能缺陷。
其在临床上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抗凝血酶Ⅲ抗原(AT:Ag)和抗凝血酶活性(AT:A)同时减少约50%,不存在变异蛋白;
Ⅱ型是由于抗凝血酶Ⅲ结构异常所致。到目前为止,已有个不同突变位点被报道。
本例患儿在HSPN蛋白尿持续未缓解的情况下出现了CVST,进一步询问得知血栓家族史,提醒我们可能存在遗传因素而对其进行基因测序。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该患儿存在SERPINC1基因无义突变,引起第位的精氨酸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导致抗凝血酶合成异常,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进一步行表型检测,患儿AT:Ag和AT:A分别为mg/L和53.4%,均为参考值的50%左右,符合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Ⅰ型。通过检阅文献,我们发现该突变位点目前仅有1例报道,先证者为1例42岁意大利男性,在19岁时以左侧深静脉血栓起病,并在25岁时出现血栓复发。结合文献,我们发现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常于20岁左右发生血栓形成,超过2/3患者在40~50岁时发生1次以上血栓事件。
而本例患儿在5岁时即出现CVST,发病年龄较早,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患儿原发病HSPN所处高凝状态较易发生血栓;
第二,患儿同时合并HABP2基因错义突变,该基因突变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患儿在小年龄即发病。本例患儿发现血栓形成时即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纤溶酶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发挥溶栓作用。同时尿激酶提高血管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抑制ADP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够预防血栓形成。后期抗凝治疗选用的利伐沙班为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因其无需肝素诱导,出血风险相对小,且具有服用剂量固定、无需监测凝血功能等优点,适用于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患儿为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无法解除,因此我们建议其长期服用利伐沙班,随访1年余,未再次出现血栓。
综上,本文报道了1例以CVST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合并HSPN患儿,是国内外首例报道的儿童患者。血栓虽为儿科的罕见疾病,但在儿童肾脏科相对常见,在临床中出现时若高度怀疑遗传因素可行基因检测排除,避免因惯性思维造成的误诊。对于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患者,长期临床随访及预防抗凝治疗尤为重要,同时对其家系进行产前遗传诊断可能有利于降低发病率。
文章来源:
吴和燕,张沛,高春林,等.紫癜性肾炎合并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肾脏病杂志,,35(12):-.
赛氏云学苑,您的互联网学术交流平台!
赛氏
云学苑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cd/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