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年,中国城市绿化建设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年后每年千亿元以上的资金被投入到各大城市绿化项目之中,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是,城市绿化率和人均绿化面积的提升并不能直接说明城市绿化质量提高。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绿化成为了城市结构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但在探索过程中,城市绿化也走过很多弯路:南方植物一路北迁、热带植物不考虑适应性地栽种、外来植物无节制地培育等不科学的绿化方式,导致城市地域性生态特色变得模糊,城市与城市越来越相似,城市里的植物变得无趣而刻板。城市绿化刻意营造的生态环境,让人有种“不自然”的违和感。
城市绿化选中的每一种植物,背后都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过程。/图·阿灿
什么才是好的城市绿化案例?城市里常见的植物是由谁决定的?南方与北方城市植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新周刊》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程瑾,从植物的角度谈谈中国城市绿化中的植物、城市与人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程瑾教授认为,北京冬奥会赛场的建设是中国城市绿化转型中最值得参考的案例之一。
以下为程瑾教授的自述。
被重视的乡土植物
年6月,我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到“冬奥北京山地赛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跟踪评价”的部分工作中,主要负责区域内二叶舌唇兰等重要植物的生长监测和繁育技术研究。
说简单点,我参与的工作就是详细记录二叶舌唇兰的植株萌发、开花、结实和枯萎等生长周期中的重要时间点,并监测它的生长情况。另外,我们还在实验室摸索它的种子无菌萌发的技术,以期获得苗子回归到原生境。整个项目工程很大,而我的工作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早在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后,我的一些同事就陆续进入延庆赛区开展建设工作,其中,张志翔教授的团队为了发挥原有种子库的作用,“全手工”回收了表土。他们这么做的背后,是想利用乡土植物进行植被修复。
而在张家口赛区崇礼冬奥核心区,本次冬奥会城市绿化项目则从空间尺度和功能需求出发,设计了近自然、多季相、乡土性的景观风貌。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林学院的专家团队选择了云杉、樟子松、落叶松、白桦、蒙古栎、五角枫、榆叶梅、海棠、丁香等20多种具有鲜明景观特色、节水耐寒的优良乡土树种,同时考虑到冬奥会举办的季节特点——冬天很多阔叶树种都会落叶,适当增加云杉、樟子松等常绿树种的配比,搭配了花楸等秋冬季节观果的树种;同时根据每一株树木的栽植情况开展了成活分级调查,精准定制了一对一的养护方案。根据目前看到的数据,今年寒冬期,崇礼冬奥核心区树木成活率达98%以上,森林覆盖率已超80%——这里我想科普一下: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经常见到的常绿树的叶子是有次序地脱落的,并非在同一时刻全都落;而落叶树是在寒冷或干旱季节,比如秋天,整棵树的叶子同时脱落。
年7月29日,崇礼余亩冬奥核心区的绿化工程就已经基本完成。/微博
北京年冬奥会另外,从冬奥会城市绿化的景观上,相关团队还通过预期景观效果提前45—50天按照特定的花草种子比例,开始在温室培育乡土草花,在冬奥赛期间,这些开放正当时的乡土草花植物就被配成了“花毯”,这些“花毯”与前面提到的乡土林木、农田、湿地形成近自然、高质量的景观。
这里多次提到的乡土植物,是指长期生长于当地,通过自然选择和自然淘汰,已适应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具有高度适应性特征。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乡土植物的利用率不到40%。
而冬奥会采取全新的绿化逻辑,改变原有绿化方式,特别强调乡土性和近自然。
冬奥会采取全新的绿化逻辑,改变原有绿化方式,特别强调乡土性和近自然。/微博
北京年冬奥会大量选择乡土植物的主要原因是其培育相对容易,更适宜生长,等冬奥会结束,所有园林景观依然可以继续生长,后期管护成本比较低,存活率高。在我个人看来,人与植物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好的城市绿化应该强调乡土性、近自然、多季相、立体化、全域地规划。冬奥会举办地城市绿化和生态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内城市绿化项目中的成功案例之一。
正在发生改变的生态观念
近年来,很多行业学者、专家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jj/1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