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生在古代中国,不论你是否刻意追求雅致,你的生活似乎都离不开香。古代人没有现在这么多急功近利的事迫着去做,生活节奏也比较缓慢,有闲情的人就会借助身边美好的香花香草享受一下生活。古人的品香的方法并非只有焚香熏香,佩香、含香都是风靡一时的方式。
古代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用不同形式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可谓长期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与今日的品香不同,古代许多事都是围绕着一个“礼”,“香”也跟它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不讲香道,一同来品品你不知道的三国“香”事。
从春秋战国时起,人们就有身佩或口含香花、香草的习惯’以使身体散发芳乔,据统计,楚人常采摘妆饰自己的植物,如兰、蕙、荃、芷、江离、杜蘅、芙蓉、椒、桂等,其中不少是中药。到秦汉三国时期,这种习惯更普遍。
汉代无极锦香囊、彩绣云纹香囊,年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
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被曹操比作辅佐刘邦之张良的荀彧,就是个爱香之人。他嗜爱香气,随身必佩戴香囊。《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说荀彧身上香气,百步可闻;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于是“荀令留香”便成为美谈,后世还常以“荀令香”或“令君香”来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王维就曾在《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中写下:“遥闻待中佩,暗识令君香。”
马王堆出土彩绘陶熏炉
不知曹操对香的认知是否源自荀彧的影响,但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悬案。收录曹操、曹丕、曹植书信史料的《三曹集》中的《魏武帝文集》记录下这样一封尺牍:“与诸葛亮书。其文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读及此段,颇为好奇,历史上曹操居然给诸葛亮写过这么一封信。那么鸡舌香是何物?曹操是何时送的这样东西?又为什么要送此物?
鸡舌香
鸡舌香为何物?据《本草纲目》记载,丁香,释名:丁子香、鸡舌香。气味:辛、温、无毒。但此鸡舌香并非我国的紫丁香,而是外来的进口货。三国孙吴康泰《吴时外国传》云:“五马洲出鸡舌香。”五马洲又称马五洲,在今印度尼西亚,具体地处不详,可能在巴厘岛。
在东汉三国时期,口含鸡舌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应劭《汉官仪》记载:“桓帝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由此可看出,含之能使得口气清新,这该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那曹操送诸葛亮五斤鸡舌香,莫非是暗示孔明你该刷牙了?
汉代博山炉
并非如此,其实据蔡质,也就是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文中,就有对尚书郎在宫廷礼仪的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样一来,真正把口含鸡舌香写进了宫廷礼仪制度之中去了。而口含鸡舌香,便成为了在朝为官的代称。
后世有诗为证,例如唐代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刘禹锡才被贬为郎州司马。诗的大意说,皇帝现在派我们来治理这种犬牙(蛮荒的地方)之地,而昨天我们还曾经一同口含鸡舌香(在朝堂之上共事)。
唐代白居易诗云:“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大意是说,(我们)曾在翰林、朝堂之上共同工作。唐代诗人和凝也有诗云:“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馀鸡舌香。”这些流传下来的诗句都证明了,在古人的概念里,一同含鸡舌香有愿一同为官,面君议政的象征。
那么曹操为何要向诸葛亮送鸡舌香,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一种暗示,就是在说,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诸葛亮一同为汉家天子效力,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个聪明人,他很想得到刘备身边的能士,可是他不直接说,他就送五斤鸡舌香,以此来向诸葛亮示好,以表招贤纳士之意。
历史上曹操和诸葛亮是否见过面,仍未有定论;可送鸡舌香一事,却因曹操的一封尺牍被写入史料。曹操何时向诸葛亮送鸡舌香,我们需要更多史料去考证,诸葛亮又作何回复,我们暂时也就还不得而知。这也许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迷,但同时也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是历史的魅力,也是中国“香”文化的魅力。
文字:御凰品冰岛采集编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