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母丁香 > 母丁香论述 > 正文 > 正文

天香飘渺走进传统合香的香熏之旅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4 15:45:31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http://www.bflvye.com/yydt/m/2836.html

原载于中国大百科旗下《百科知识》香道专辑

“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对于焚香乃至香文化,绝大多数人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源于历史悠久的焚香传统,寺庙道观、乡间祠堂等场所如今香火依旧,不少家庭保持着传统的焚香习俗;不过,若将焚香提到香文化的高度,也许就陌生了。

现代社会,朋友聚会早已没有了宋人曾吉甫“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熏”的雅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难得清闲,几人还有陆放翁“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的雅意。

我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多年前,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用来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提升生活情境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

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医巫以及普通百姓,无不对各种香品和熏香器具钟爱有加,由此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熏香习俗文化。

在我国古代,香文化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女子闺房燃香,增加逸趣;科考朝堂燃香,庄重严肃;庙宇道观燃香,表现庄严……用香形式也多种多样,用于佩戴的香囊,用来美容的香粉,用香炉来薰衣,用香球来薰被……

宋代仅文人墨客因对香品的喜爱而自行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近百种;“龙涎香”则有50余种;文人相聚,能有自制的好香是一种荣耀;不仅如此,许多香还要引经据典,甚至配以诗词。

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和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展开一次香文化的探寻之旅,从自然以及历史遗物出发触及那些看似飘渺实则有迹可寻的文化传统。

源于祭祀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门类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香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礼记·祭统》中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活动的诞生可追溯到多年以前的远古时期。

早期先人们出于对上苍和祖先的尊崇和敬畏,在祭祀天地、诸神以及人类祖先的过程中,采用燃烧柴木和其他祭品的方式,以扶摇直上九天的青烟作为与上苍沟通的媒介,开启了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

祭祀活动在当时先民们的心目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神圣性,因而在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仪轨、仪式也尤为重要。

《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帝登基的文字:“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岱宗,柴,望轶于山川。”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约年前的一个吉日,舜帝接受了尧禅让的帝位,在尧的太祖宗庙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查得天象瑞正,摄政顺乎天意,便举行了专门的祭礼,燔木升烟,上达于天,告于天帝。并以燎祭之法祭拜日月、风雷、四季;同上以望祭之法遥望远近山河,向山川行祭礼;继而又祭拜了其他神明。

燃烧柴黍、祭品的做法被称为“燎祭”,其中用来燔燎的物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易于燃烧的植物,其中不乏一些含芳香气味、品质较好的树木、灌木及草本植物;一类是借助柴草之火焚燎的动物牲体及陶器、石器。

西周、春秋时期,基本沿袭前代,用香的唯一目的也是祭祀,祭祀由祭司执行,主要为烧柴木、燃香蒿、烧燎祭品和谷物等。

此阶段,燔燎升烟祭天所用的香草仅限本土,只有泽兰、蕙草、椒树、桂、萧、郁金、白芷、茅、松、柏等少数几种,边疆和海外的香料尚未传入内地,熏烧所用的香料以各地所产香草为主。

走入生活

这些芳香植物除了用于祭祀外,还被人们用来清洁香身、香化环境、辟邪祛秽,其使用方法非常丰富,已有熏烧(蕙草、艾蒿)、佩戴(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和入酒等。

先秦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插戴花草、随身佩戴香囊的习俗。所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帷”,就是将经过干燥的芳香植物置于绸缎或纱布缝制的袋囊之中,使香气不断释放发散出来。

佩戴香囊,既有香身的美化妆饰作用,又可以辟秽防病。在湿热多疫的南方地区,此风尤盛。屈原在《离骚》中就写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当时,人们不仅披挂香囊以香身,还用兰花香汤来沐浴。东汉中期成书的《大戴礼记》中便有“五月蓄兰,为沐浴”的记载。《九歌》亦云:“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说的就是用兰草、白芷制成香汤来沐浴洁身。

此时,除了实用之外,人们已开始将用香上升到了道德修养的精神层面,将其视为一种日常的礼仪。《礼记·内则》中,则已将香视为一种日常的礼仪:未成年人在拜见长辈问安之前,不仅要漱口洗手,整齐发髻;而且,还要在衣穗上系挂香囊,以表达对长者的恭敬。

中外交融

宋人陈敬《新纂香谱》书中引《香品举要》记载:“香最多品类出交广、崖州及海南诸国。”也就是说,在今天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中部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一带,出产香料的种类及数量最多。

不过,由于这些地区当时属于蛮荒瘴重之地,再加上中原地区正处于诸侯争霸、疆域尚未统一的状态,直到公元前年,也就是汉武帝元鼎五年,汉武帝荡平南越王叛乱,在南越地区开置珠崖、苍梧和交耻等九郡,当地的稥料才逐渐引入中原。

当时,包括扶南、天竺、安息、大食在内的南海及西域诸国,也都遣使到中原朝贡特产香料。

至此,沉香、檀香、乳香、安息香、蔷薇水、丁香、排草、茉莉等域外香料开始传入中土。不过,由于相对稀少,这些域外传入的香料在当时价格昂贵,使用“一片万钱”的海南沉香,也成为一种时尚与高贵身份的象征。

汉武帝大规模开拓疆域,西域的香料开始传入中土。香料的传入扩展了香的用途,打破了以往“香必用祭”的垄断。此时期,熏香风气在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中盛行,用于室内熏香、熏衣熏被、宴欢娱乐和祛秽致洁等许多方面。

汉武帝崇尚仙道。《汉武内传》中云:“帝于七月七日设坐殿上,烧百里香,西王母乘紫云车而至。”其中提到的“百和香”,即用若干种香料和合而成的香。

东晋《拾遗记》中记载:“汉武帝梦李夫人授以蘅芜之香,帝从梦中惊起,香气犹着衣枕,历月不歇。”汉武帝不仅置椒房殿以储宠妃,用沉檀木所做的亭台楼阁不计其数;还做出了用香的若干规定,使香开始真正进入到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中。

汉代用香风盛,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用香进入了宫廷礼制。《汉宫典制》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樨。”意思是说,官员上朝,要事先以香熏衣并佩香。

蔡质《汉宫仪》中,还有关于尚书郎熏衣的定制;宫中还设有专门用香熏衣的曝衣楼。另外,还有“含鸡舌香伏奏事”的记载:官员向皇帝奏事时,要口含“鸡舌香”以香口。以至于后来“含鸡舌香”“含香”甚至成为在朝为官的代指。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出现了中外文化的大交融,中土与西域、南洋贸易往来日渐增多,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盛产的各种香料和香文化出逐渐传入中国,且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物品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ls/975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母丁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