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母丁香 > 母丁香炮制 > 正文 > 正文

从火晶柿子到葡萄酒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10/10 11:29:08

中国人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在大唐鼎盛之时,疆域辽阔,经济鼎盛,军事强大,丝路畅通,多元文化汇聚长安,其中当然也不乏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让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薄荷叶等大唐美食火遍全国。

唐代有火晶柿子吗?

说起火晶柿子,薄薄的柿子皮破开小口,用吸管可以一口气吸光里面香甜糯软的汁液。很多网友在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后,纷纷在网上购买陕西的柿子和柿饼。那么唐代真的有火晶柿子吗?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唐代有火晶柿子,但是并没有用“火晶”两个字来命名它。房陵长公主壁画《侍女图》中,侍女手持具有粟特风格的五足盘,上面放着几个水果,据观察应该是柿子和某种瓜。唐代有“火晶”这个词,但是与柿子无关,柳宗元《夏夜苦热登西楼》一诗中有:“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火晶是日光的意思,日头像火一样。估计是用“火晶”形容如同太阳一样的火红柿子吧。

薄荷叶是唐朝版“口香糖”吗?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人物,时不时就掏出薄荷叶嚼两口,很多观众看后会问,“这难道就是古代‘口香糖’?”实际上原著里只是龙波有这个癖好,剧里改成了人人都嚼。薄荷叶在唐代是重要的调料,但唐朝人并没有普遍喜欢嚼薄荷叶这一风俗。

有媒体专门咨询了原著作者马伯庸,他说:“那是我瞎编的。”原来,他想写嚼槟榔,但是一转念,这个东西貌似一直没有传入中原,就编了个嚼薄荷叶。

真正的唐式口香糖,应该是“口檀”,这在第一集中也有体现。口檀的原料是丁香。这种原产南亚的香料,香味浓郁,入口发甜,属于进口高档口香糖。丁香分为公母两种,公丁香由花蕾干燥而成,名叫“丁子香”,母丁香是其果实制成,形如鸡舌,又名“鸡舌香”。在等量情况下,公丁香的香味更持久。

三国时期,曹操曾送给诸葛亮五斤鸡舌香,以示拉拢。说明古代鸡舌香是高档礼品。唐朝诗人宋之问曾向武则天献媚,后者因为嫌弃对方口臭,内心是拒绝的。宋之问得知真相后,每天口含鸡舌香。消息传开之后,长安的达官显贵争相抢购鸡舌香,致其身价倍增,供不应求。一时间,“口含鸡舌”成为在朝为官的代名词。

如果你以为大唐只有水盆羊肉、火晶柿子和薄荷叶,那可就太天真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人,远比你想象中会吃!一日两餐唐人吃饭很多地方都是一日两餐,早餐和晚餐。第一餐叫朝食,时间大约在日出以后,上午九点以前。第二餐,在下午四点左右。当然有些官府中午有“会食”,再提供一顿午餐,普通百姓家中则没有这样的待遇。主食唐代流行各种“饼”食,用小麦研磨成粉做出的多样面食,为唐人所喜爱。

其中有随着丝绸之路传至长安的胡饼,这种烤制而成的面食,往往也会加上芝麻,后面慢慢发展出带馅料的胡饼。而在本土,蒸煮出的蒸饼也很流行,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馒头。唐代加了馅料的饼也叫笼饼,类似现在的包子。当然,作为陕西人最爱吃的面食,唐代也不能少,只是当时叫作汤饼,一般都是汤面条。更有甚者,唐人夏日还发明了冷面,作“冷淘”。

唐人以什么肉为主食?

猪肉?牛肉?还真不是。唐人以羊肉为主要的肉类食品。对羊肉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味道鲜美,更是因为羊肉也是食疗中的滋补上品,药食同源的理念在唐代已然流行。牛肉其实也是唐人所爱的食物,无奈牛在唐代还是重要的耕种工具,不得随意宰杀。

至于猪肉,唐代士子和百姓对它的态度截然相反。士子嫌弃其肉质油腻,食之过多会得高血压,但百姓却对猪肉非常喜爱。只是论主流,羊肉还是第一位。

唐朝的人们特别爱吃生鱼片,在李白、王维等人的诗作中,还能找到鱼脍相关的诗句。唐太宗酿造葡萄酒贞观十四年(年),唐军平定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西域的马奶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方法传入长安。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要求在皇宫御苑中种植葡萄,还亲自研究葡萄酒酿造方子,结合过往经验进行改进,自己尝试酿酒。葡萄酒酿好之后,他赏赐群臣,与大家共同享用。梦萦唐朝,也许恰是因为那令人神往的唐朝味道。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pz/11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母丁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