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分享系列第25期
主持人开场
各位花友晚上好!
今天是6月17日星期三,农历闰四月二十六,从节气来看,是芒种节第十三天。打开我的国学日历,今天推荐的是宋代范成大的诗《夏日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
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
柳荫亭午正风凉。
在这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北京花友群的第25期线上分享会。我是华姐,今天的分享会由我主持。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刘焱(yàn)老师为大家分享《十年奥森》。刘焱老师,是一个对一切动物(包括人)不敏感、对植物敏感的现任景观设计师,也是一个喜欢看花、拍花,不喜欢整理鉴定的纯植~物~人。从事园林行业10年,从园林植物育种、引种、开发、栽培、推广应用工作到苗木园区品类规划,基本上和园林植物新优品种打了5年多的交道,年开始转移事业规划,专心做设计。她是个比较博爱的观花者,她的口号是“颜值即是正义”。
在分享开始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课堂纪律:
下面有请刘焱老师开始今天的分享。
刘焱的分享
感谢华姐这么有诗意的开篇,因为是第一次进行这种形式的分享,我说实话真挺紧张的。
在前期准备资料的时候,我在想这个分享奥森的植物还是游记呀?这个我一直没想好该怎么分享,后来整理了一下最近这些年的资料,发现这个时间还是挺有意思的。就是年到年,包括年,整整十年了,我就想干脆做一个十年奥森的成长变化,包括我个人的成长变化吧。
今天的分享,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这十年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然后是十年期间奥森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第三部分,植物赏析,主要是一个鉴定或者鉴赏的过程;最后一部分是简单的观花指南。
阶段成果
在开始做资料整理的时候,我看了我所有的照片库。我发现有记录去奥森的照片,时间是图表中的样子,可以看出图片主要集中在年到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时间节点,还有就是年到年,这是两个比较关键的时间段。相对完整的十年循环。在年到年期间,可以看出我基本上没怎么去,有一些日子,我可能没有照片记录,但是我去了的。年和年肯定去过,但是我没有拍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下面我介绍一下这10年期间,三个比较关键的事情。
比较重要的就是我的毕业论文。年到年我做了一个关于奥森的植物调查、植配调查的毕业论文。
当时做这个课题,也是比较机缘巧合的,是我们在户外的实习课上,老师提出来的。老师带着我们在奥森做植物课的学习调研,提出奥森的植物配置设计,可以好好做调研,然后做一篇比较好的结课论文,也就是结业论文这样的形式,所以说当时就选了这个题目。
在开始之前交流的时候说过奥森北园和南园的事情,当时定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在年国庆之前,去过一次北园。在南园的大部分区域已经初步调研完成之后,打算去北园调研的时候,走了一天,我发现北园的风格和南园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立意完全是不一样的,定位也不同。
北园的面积相当大,如果说同时做北园和南园整体调研的话,我论文的工作量和数据量会比较大,而且因为它们的定位不同,分析的一些原则和基本逻辑也就不一样了,所以在那次调研之后,我就把毕业论文的题目,还有调研范围改成了南区二号地。南区二号地,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园。
经过一年的时间,对南园简单做了调研。当时觉得这个工作量还蛮大的,但是现在看起来真的是一个简单粗糙到不行的调研报告。
不过,也是因为对奥森的整体情况、植配情况,品种、配置方式,包括一些季相表现做了调查之后,对本行业,也就是园林植物的整体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年到年,基本上奥森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公园,偶尔去一次的地方,或者是比较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办某件事情才会去的地方。
在年的时候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在东方园林工作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园艺俱乐部,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当年我们做了一个“奔跑吧,东方”的活动,因为前几年不是那个“奔跑吧,兄弟”,包括韩国的RunningMan都比较火嘛,我们就做了一个类似于这种的互动游戏,属于大型的互动活动。
那次活动是一个户外拓展活动。奥森有很多景点,也有一些跟植物文化相关的,我们当时就找了一些植物诗词和植物文化方面的东西,主要还是休闲户外活动、散步、破冰等交流内容,总体跟植物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大。在这里感谢群里我们原来的那些小伙伴:立春和香槟,她们都是当时的志愿者、支持者。
最后一个比较关键的事情是年发生的,这次事件引发了我今年对奥森做进一步调查的决定。去年十月,山水自然(我记不太清楚了)组织了自然观察节(北京自然观察节),这是周末两天的活动,从中午12点开始,历时36小时的北京植物生物调研,考察这36个小时内总共调研到多少种北京的生物。
考虑到我们组成员的体力、交通情况等各方面情况,以及我对奥森比较熟悉,我们就选了奥森作为这36小时的调研地点。
那次,虽然是秋天,叶子也落得差不多了,在比较不方便鉴定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一次汪劲武老师给我签了名,也给我们颁了奖,非常开心。
不过也有比较纠结的事情,比如有一些我们提交的植物物种或品种,并没有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我记得可能是早花忍冬,最开始的那个总表里是没有这个种的。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我可以鉴定错,就是说我提交的鉴定结果可能是错的,老师您可以纠正我,但是不能不认可。反正当时就是挺伤心的,我提交了很多种,图片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我希望老师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结果,我错了没关系,您应该告诉我答案是什么。
这次事件,引发了我今年春天开始打算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对奥森做全物候的观测的想法。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也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个事情。
十年变化我筛选了十个场景,给大家看看这十年时间奥森有哪些改变。
以这棵树为中心的场景,这棵树是旱柳,是我全园唯二喜欢的树之一,还有一个是馒头柳,在湿地那边。
这个场景,相对于十年生长量的变化来说,其实变化并不很大,基本上整体的林冠线、植物结构,都保持得比较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张图主要感受到的是季相的变化。
当时拍完这10组对比照之后,我有个想法,我想明年春天的时候同一个日期拍照,如果能,当然好,就是同一个时间段这个点的同一张照片来看看。
第二个场景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整个植株,包括金色叶子的那个金叶国槐,还有边上的那个应该是某种白蜡(看不太清楚了),还有海棠什么的。整体的生长量都显得非常旺盛。以那个路灯为参照,除了生长量的变化,还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上面那张图边上粉色的花,应该是新疆忍冬的一个品种,可能是阿诺红,但是下面那张图是今年拍的,已经变成了欧洲荚蒾了。这一片的阿诺红长势不太好,应该是全都挂掉了。
第三个场景,我选的不是很好,但是我为了凑十个就把它放上了,这个原来是比较有序的一个植物。前面是北美海棠的一个孤植,但是这个海棠长势不太好,长得有点儿歪七扭八,所以说可以看出来北美海棠在北京地区有一些品种适应性并不是特别好的。
第四个场景是山桃。最开始我非常喜欢奥森山桃,但是山桃这个种,长得太疯狂了,就在十年间,已经完全跟以前的空间感受,给人的那种感觉、氛围完全不一样了。
这一张就是咱们做宣传公告的那一张,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只不过是植物们长得很旺盛而已。
选这个场景,是想给大家看看前面的珍珠绣线菊,还有后面的紫薇。最开始的修剪方案是这种平剪,剪成那种地被色块的感觉,但是慢慢地,这种养护观念改变之后,都尽量保持植株自然的这种形态了。尤其是珍珠绣线菊,并不适合平剪,因为它的花枝都会在去年的那个新枝上。我曾经在长春的一个苗木集散地,见过它的花枝长达一米五,一米五的花枝上全都是密密麻麻的白花。所以说如果每年都剪的话,第二年的花量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这张的景观结构并没有太大改变,所以说,应该还有另一个场景做对比的,就是美人梅,应该是通过它和另一个地点的美人梅对比来说,这种林下植株的生长量并不会很大,基本上还会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这组座椅没有拍到特别好的角度,因为十年前我就没有拍到特别好的角度,所以说我只能将就一下。前几年我也没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pz/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