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我读到南朝梁国元帝萧绎的诗《咏阳云楼檐柳》,对“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一句印象颇深,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情感。
实际上,“杨柳”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当中。《诗经·小雅·采薇》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也是采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杨柳的婀娜多姿,更是形象地刻画了人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杨柳,在古中国人心目中究竟有何种地位?今天我们来好好聊聊。
杨柳,是杨,还是柳
“杨柳”一词,其实并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只是指的是柳树。在古籍《广群芳谱》中是这样说的:“柳,一名小杨,一名杨柳。”你要知道,在植物学中的杨树,高大叶圆,绝不会做到“依依”之态的。
那为什么古人要把柳树称为“杨”呢?首先因为杨树也是杨柳科落叶乔木,只是不同属;其次是古人对柳树分得很细,在《尔雅》中是这样说的:“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而在《说文解字》里也有类似的解释:“杨,薄柳也,从木昜声;柽,河柳也,从木圣声;柳,小杨也,从木卯声也。”可见,杨就是柳,柳就是杨。
成语“百步穿杨”里的“杨”实际上指的是柳叶;观世音菩萨手中的“杨枝净水瓶”的“杨枝”其实是柳枝;《战国策》当中的“夫杨横树之则生”也是指柳树。
据说柳树对春天的敏感程度很强,在《大戴礼记》当中有这么一句话:“正月柳梯,梯者发叶也。”说明柳树在寒冰还未消融的正月里就发芽了,也是春天的使者之一啊!
柳树一般是长在水边,但也不尽然。长在水边的大多是垂柳或是河柳,也可能是蒲柳或杞柳,它们的生命力强,只要有水,即可成活。
也有旱柳,不怎么喜欢水,但在典籍上也有记载。据说黄帝休息的地方长出了柳树,这在《庄子》中有提到过,估计是为了宣扬黄帝的美德而杜撰的吧!
杨花,柳絮,或是别的
大文豪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词,叫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里的“杨花”是杨树的花吗?
既然“杨柳”专指柳树,那么“杨花”肯定是指柳树的花了。其实真正杨树的花跟柳树的花有点儿相似,也都很轻,只不过为什么“杨花”不专指杨树的花,这个问题没有完全弄明白。
但是,我们很少会听到“柳花”一词,往往取而代之的是“柳絮”,这是怎么回事?柳树的花是看不到花瓣的,只有鹅黄色的花穗,长在绿叶中间,我们一般人很少能够注意到。
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它的上面有毛毛虫样的花序,这种花序有雌雄之分,老熟时整个脱落,白色茸毛的种子就随风飘散出,柳絮里面的小黑点就是种子。
古人把柳树的种子误认为柳花,是因为一本叫《本草经》的书,书里有这么一句:“柳花一名絮。”因为柳絮是一种中草药,有点儿像棉花那样的絮状物,所以以后再也没人叫“柳花”了。
有这么一个词“水性杨花”,本来是指的柳花,后来就引申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讲柳树的喜欢水的本性,因为它的柔弱多情,所以就放到了女人身上。
杨柳在传统文学中的意象
古人认为杨柳在所有的树木当中是最感人的。
《幽梦影》的作者,清代的张潮在书中是这么说的:“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在动物莫如鹃,再植物莫如柳。”可见杨柳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杨柳感人的文学意象无外乎这三条:一是男女爱情,二是歌咏春天、惜春之情,三是离别及思念之情。我们一条一条来说说。
借柳写女人及爱情:
杨柳的依依形态像极了女人的婀娜多姿,那种阴柔之美让古人把两者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如“芙蓉如面柳如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等等。
在爱情相思方面的描写上更多,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我比较喜欢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作者借用初恋少女的口吻,写出了她相思的微妙情感。
首先写春江的杨柳,引起人的情思,这叫作“起兴”。用“杨柳”起兴接下来就能很好地叙事和抒情,让诗歌的表达更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借柳歌咏春天、惜春之情:
杨柳的生命阶段是这样的:生长在春天,繁茂于夏天,在秋天衰落。杨柳的出生正和大好春光这段时间相吻合,所以它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古人常常借它歌咏美好的春光。
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晏殊的“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都是咏春的名句。
但我个人认为用柳树来歌颂春天的诗,写得最好的应该是我的先祖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从整体到局部,细致刻画了柳树的外形、颜色,表现了柳树的生机勃勃,同时也赞颂了春光的美好,给人以美的感受,留下想象的空间。
春光易逝,覆水难收。春天的美好往往是短暂的,所以古人会望着逐渐繁茂的柳树发表心中的惜春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我举两个例子。
宋代王雱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春天变成夏天,让作者有无限的哀愁,惜春之情溢于言表。还有元代词人薛昂夫的《最高楼·暮春》:
“花信紧,二十四番愁。风雨五更头。侵阶苔藓宜罗袜,逗衣梅润试香篝。绿窗闲,人梦觉,鸟声幽。按银筝、学弄相思调。
写幽情、恨杀知音少。向何处,说风流。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
看来古人的情感是比较丰富的,不是“相思”就是“闲愁”,而我们现代人估计只会赏春,不会惜春,寻芳千百度,只为摄影忙。
借柳写离别、惜别怀远之情:
古人有折柳送别寄相思的习俗,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当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那为什么古人要用“折柳”来“惜别怀远”呢?有人说“柳”和“留”谐音,所以用柳枝相送希望对方能够留下来,表达不愿分别的心意。
这种说法应该不是“折柳”习俗形成的主要原因,我觉得还是从柳树喜水而居、有水则活的特点上来分析。
“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生命力顽强,它可以随地成活。把柳枝相赠,祝愿远别的亲朋好友到了异地后,能够一切平安,很好地工作、生活。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祝福吗?
当然“折柳”习俗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写的是战士离家时亲人依依不舍的场面。这应该是“折柳相送”的文化源头。
从《诗经》开始,“折柳”在传统文学上的意象逐渐明朗起来,送离人,寄相思在诗词中层出不穷。
王维的“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
不管怎么说,柳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文化生活中都离不开柳树的意象,这也许跟时代的特点相关吧!
正如著名诗人木心的《从前慢》所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扫一扫,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pz/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