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丁香,来源于桃金娘科蒲桃属的丁香,特指其干燥的花蕾。这种丁香的原植物是一种常绿乔木,拥有较大的株型。其花朵呈现顶生聚伞圆锥花序的形态,花尊初为肥厚的绿色,随后转为紫色。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平时所见的用于观赏的丁香,虽然也名为丁香,但它们属于木犀科紫丁香属,品种繁多,且树型较为矮小。这些观赏丁香的花期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之后便会凋谢。丁香,这一名字源于其独特的外形与馥郁的香气。在《齐民要术》中,丁香因其形似钉子而得此名,即今所称之丁香。这种古老的香料和药用植物,起源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的马来群岛与非洲,后经人工栽培,广东、海南等地也有其身影。
丁香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效用。对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以及肾虚阳痿等症状,丁香都能发挥其独特的疗效。《日华子本草》记载其能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壮阳、暖腰膝;《开宝本草》则言其能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而《本草纲目》更是列举了其治疗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及灰白不发的多种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丁香还分为公丁香与母丁香。这两种形态各异的丁香,均来源于桃金娘科丁香的不同发育阶段。公丁香以花蕾入药,呈“丁”字形,犹如研磨棒;而母丁香则以果实入药,形态长椭圆形,带有两片肥厚的子叶,形似鸡舌,故又称鸡舌香。尽管两者在药物性味和功效上有所差异,但公丁香以其气味浓烈、麻舌感强、品质上乘而更受青睐。
丁香的香气魅力丁香,这一集香料与中药为一身的多用途植物,其“香”的特性贯穿了其各种应用。最初,丁香作为香料传入我国,其熏香之法能助人舒缓情绪,驱散低落。随着历史的演变,丁香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愈发广泛,如清新口气便是其一。据《汉官仪》记载,古代官员口中含有的鸡舌香,便是丁香的一种——母丁香。唐代名医孙思邈更将丁香与藿香、零陵香等药材合研成“五香丸”,既可香口又可辟秽。此外,丁香的香气还广泛用于烹饪,作为调味料为美食增添风味,“五香粉”和“咖喱粉”中便少不了它的身影。
然而,丁香的使用需适量,一般用量控制在-2克,过多则不宜。同时,热证及阴虚内热者需忌服丁香,且不可与郁金同用。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丁香在药膳中的神奇功效。作者简介:杨树谊,就职于北京医院药剂科,担任初级中药师一职。同时,他也是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薪火传承工程中药特色技术传承的预备学员,以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的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