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国家卫生部的一份文件中,曾这样描述鸿茅药酒——“红毛酒是内蒙古自治区特产之名酒,历史悠久,……”。但在现存的地方史料中,最早记载并介绍鸿茅药酒的,是年的《绥远通志稿》,年的《绥远概况》和年的《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
鸿茅药酒在历史上叫作“红毛酒”,后来之所以改名“鸿茅酒”,背后有段独特的机缘。据《内蒙古轻纺工业志》(内蒙古自治区轻纺工业厅编写,年版),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提议,凉城县恢复红毛药酒生产,并将“红毛药酒”正式更名为“鸿茅酒”。
《绥远通志稿》在各类地方史志当中属于上乘之作。当年绥远省主席傅作义聘请的总纂傅增湘,也把编纂《绥远通志》视为“大业”。傅增湘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鸿茅药酒能写入《绥远通志稿》,既能印证卫生部的说法,又是种无上的荣耀。
—壹·重量级史料中的鸿茅药酒—
除了享有盛誉的《绥远通志稿》外,《绥远概况》和《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来头其实也不平凡。《绥远概况》是由民国时期绥远省政府编印的,代表着当时傅作义所主导的绥远省政府官方的看法和态度。当时傅作义肃清了绥远省的大股土匪,并通过长城抗战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正踌躇满志,打算在绥远省好好干一番事业。
《绥远概况》编印于年12月,傅作义在序言中字里行间透露了其雄心壮志,“绥省控制边陲,延袤千里,天然宝藏,甲于东南,果使焚莱辟土,厚利民生,不徙地方繁荣,而全国之富力系焉,……亟思引集国内之人才资力,共图发展,……转而供献国家,以树富强之基础”。
鸿茅药酒出现在《绥远概况》的“第七编工业”中,“厂汗营所产之酒,色如胭脂,香浓味醇,名「昭君红」,俗名「红毛酒」。每斤售洋八角,其制法当地人秘而不传。人多和烧酒饮之,盖质醇色艳,纯饮易醉,销路亦广。蒙人尤珍贵之。苟能明其制法,设立大规模工厂,加意制造,定能推销全国,实绥远之一大利源也。”
《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于年4月,由绥远省立民众教育馆编印,整体上是由馆长樊库主持编写的。樊库是绥东集宁(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人,后来深受傅作义赏识,连续担任陶林、东胜以及临河县长,抗战时期出任过“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五路军总指挥。
樊库早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知识分子气息很浓。其本人的一大特点,就是爱好修编县志,无论走到哪里,都主张修志。在他担任绥远省立民众教育馆馆长期间,教育馆下属的《社会日报》副刊,有好多谈沿革说掌故的内容,这种风格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开一时之风气。
他还喜欢搞教育,擅长以政治来推动教育,同时以教育阐扬政令。他任东胜县长的三年,属民国东胜(今鄂尔多斯东胜区)教育事业最兴盛的时期。樊库是清末民初绥东著名教育家凉城人乔活云的学生。乔活云光绪二十五年宁远厅民籍科举出身,在丰镇执教40多年,弟子有凉城籍绥远名人刘汉、邢大为等人。
樊库在《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中这样描述鸿茅药酒,“然厂汗营所产之酒,甚为著名,色红味美,价值昂贵,本地人称之为红毛酒。每斤售洋八角,究其所以为贵者,因其能治疾病耳。至于制法,当地人秘而不传,盖恐外人之仿制故也。购者多以烧酒掺和而饮。斯因酒质浓而艳,且含有药性,纯饮易醉。销路亦极广,山西及内外蒙人多喜饮之,且珍贵之。苟能明其制法,设立大规模之工厂,加意制造,定能推销于全国,实为绥远之一大利源也。”
他的这部书由于记的很细,被绥西人调侃为“翻皮裤全书”。其中对鸿茅药酒还有另外的评价,“又有制造红毛酒者,亦为本县(凉城县)一种极著名之业工”。对鸿茅药酒记录的更为具体的则是《绥远通志稿》,这部志书初稿成于年,年正式出版,期间70年的时间经历非常坎坷,在正式出版之前社会上曾有手抄版流传。
《绥远通志稿》中对鸿茅药酒有如是描述,“惟县属第三区厂汉营之隆盛荣,制有红毛酒一种,为本县(凉城县)之特产,色如胭脂,香浓味醇,每壶二十四两,价一元二角,每瓶十二两,值七角。酒中含热性药料特多,妇女、患腰腿疼痛者,饮之每奏奇效,故价值虽昂,销路仍极发达,近而山西、内蒙,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其制法据云配有药品百余种,本号恐人仿制,秘而不传。近年其他商号多有仿制者,大抵用官桂五钱,肉桂一两,公丁香、母丁香、高丽参、陈皮各二钱,肉蔻、小茴香、荜茇各二钱五分,白蔻三钱五分,良姜、红蔻各二钱,砂仁、红麯各三钱,紫蔻一钱五分,赤糖六斤,配以生酒二十四斤,盛铁锅内,用文火煮之,以柳棍徐徐搅动,煮至相当程度即成,然其出品终不若隆盛荣之质纯色艳,销路畅旺,盖犹未尽得其法也。”
这部旷世巨著对鸿茅药酒还有另外的描述,“此外在厂汉营有红毛酒一种,亦为本县名产,行销颇远”;“……又在一区之大厂汉营村,在清末时有大商号大盛公、德集玉、兴泰当、万义当等号。入民国后,相继歇业。继之而新设者,有恒盛源、隆盛荣、德庆永、和盛泉、复茂兴、广聚成。……而第三区厂汗营所产之红毛酒,则多销于绥东及雁北各县。”
—贰·《绥远通志稿》自身的传奇—
民国十八年(年)元旦,绥远正式设立行省。年,根据国民政府训令绥远省政府设立了通志馆,聘请当时绥远省数十位文化精英、知名人士专攻此事。他们都是绥远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归绥郭象伋为馆长,托县阎肃为副馆长,土默特荣祥为主任编纂。
为了确保这部志书的编撰品质,通志馆还聘请了当地蒙汉学者、文士20余人作为编撰和采访员。其中较知名人士就有白映星、陈志仁、杨令德、张竹卿、王森然、金松伯、赵国鼎、刘继尧、王印、王庆和韩桂等。对于其中一些人的背景,我们在后文中会展开做相应介绍。
绥远通志馆馆址选择的也颇有内涵,这个地方是“大盛魁”商号北院。大盛魁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辉煌了近年。到年,大盛魁才歇业。大盛魁是归化城旅蒙商历史的标杆,也承载着呼和浩特的太多记忆。
年,当时的绥远省主席傅作义认为,“省志属创举,不仅为地方文治之渊源,将垂为百代流传之典则”,于是续拨经费并于年聘请傅增湘担任总纂。傅增湘清代和北洋时期,在政府系统担任过要职,同时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都是一代宗主。
年底,郭象伋把《绥远通志》初稿带到北平傅增湘的住处藏园。傅增湘邀集当时史学名流改写“通志”,郭也住在藏园一起研讨编修。“七七”事变爆发后,受时局影响,所约学者不得不散,唯夏仁虎一人独行属稿。夏仁虎德才兼备,不畏战乱,为编志书而进入无我无人之境地,草成全稿。
年10月14日,归绥沦陷,通志馆祸遭兵燹,部分底稿散失。其后通志馆大部分人员出走,只有郭象伋坚守整理残章碎页。他面对残稿,想到七年来数十人所费心血,悲痛至极,竟失声痛哭。伪蒙疆政府成立后,德王等人起初并不同意重修和印行《绥远通志稿》,但日本人得知消息后非常重视,密谋查找稿本下落。
在日本人宇山兵士及其幕僚黑泽隆世等人的干预下,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找到傅增湘并给付了相关费用。年3月,《绥远通志》完成,日寇“东方文化研究所”也出席了相关仪式。其后,原稿交国际运输公司保险邮寄,修成本由日寇军部专门运送,交伪蒙疆政府顾问部。
关于《绥远通志》定本印刷,初定北平京华厂印刷,后因该厂纸张不好、印刷周期长(为期二年),改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印刷厂印行。后又觉该厂战事风险大,又改为日本最大最好的印刷厂影印出版。年5月,志稿成书准备出厂,23日东京遭美军空袭,印刷厂被夷为平地,成书及原稿成为劫灰。
所幸傅增湘处尚有另一部缮清本存留。抗战胜利后,经绥远省政府协调,傅增湘之子傅忠谟把残缺不全,仅剩一百一十三卷的绥远通志馆原编稿本送回绥远。年,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长荣祥等人奉令修订该本,以便内部排印,即将完成之际,“文革”开始,事又中辍。
年荣祥等人奉命继续修订,次年告成缮清。年到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就荣祥修订稿再次校订,以期正式出版。内蒙古史志文学巨匠刘映元,七八十年代就曾参与了《绥远通志稿》的修订工作。《绥远通志稿》其后又遇到种种原因,到年才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付梓面世。
—叁·郭象伋馆长及其传奇人生—
郭象伋(-年),字并卿,今土默特左旗兵州亥人。其父亲郭昭是归化城厅西刑房掌案。郭象伋八岁丧父,十岁起给归化城私塾先生吴天章当书童,并随吴读书。吴天章是山西代州人,贡生出身,长期在归化城设馆,曾与乡绅上书山西巡抚,建议在归绥道“立学校,定考籍”,最终在光绪十年(年)为“口外七厅”争取来科考资格。
说起郭象伋这个名字,还有个讲究。东汉有个郭伋,其高祖父就是汉武帝时期以仗义行侠而闻名的郭解。历史上曾有个“小儿骑竹马迎接并州牧郭伋”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准格尔旗之北)。后来这个轶事典故成了“不失信用,信守承诺”的典范。郭象伋的名字当中,象伋寓意是以“郭伋”为榜样,“并卿”暗合郭伋的职位。
郭象伋18岁赴省城太原考中秀才,返绥即受聘到归化城南龙王庙小学堂任教,后升任为堂长。宣统元年(年)被选为拔贡,在太和殿朝试中甲级一等,放为直隶补用知县。其后返回归绥,任绥远副都统三多的幕僚。三多后来担任库伦办事大臣,郭象伋则与其一起见证了辛亥年的“库伦独立”事件。
郭本人知识渊博、书法工美,老刘母校内蒙古大学经管院院长郭晓川教授,便是他的孙辈。民国前期,郭象伋前后担任了归绥观察使署第二科副科长、土默特高等小学校长、绥远税务局局长、众议院议员(绥远地区当时只有两个名额)、绥远教育厅厅长以及绥远旱灾兵灾救济会会长等职务。年任绥远通志馆馆长,主持馆务。
从清末到抗战时期,郭象伋不但是归绥地区名噪一时的绅士,而且还称得上绥远教育界的前贤。他支持在北京读书的绥籍学生回乡排演“文明戏”,宣传新文化运动,并支持他们兴办平民教育。他们起初利用茶馆对成人实行义务教育,后来又办了绥远特别区立第一、第二平民小学,招生对象均为贫民子弟且实施免费制度。
郭象伋与绥远省政治文化名人荣祥是师兄弟,同为吴天章的学生,还是内蒙古参事室参事赵国鼎的老师。陈志仁被称为“绥远才子”,是绥远地区第一个考入北大文科的学生,与白映星、荣祥并列为“塞北三大文豪”。陈志仁等人演“文明戏”,就获得了时任教育厅长郭象伋的大力支持。
光绪三十一年(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自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宣统元年(年),朝廷为了缓和矛盾,给接受传统教育的人士一个机会,开了个恩科,这就是“宣统己酉科”,也是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郭象伋就是这次极具历史意义科举考试中的拔贡。“宣统己酉科”中的拔贡,整个归绥道只有四人,除了归化城厅的郭象伋外,其他三人都是宁远厅(今乌兰察布凉城县)人。这三个人分别是杨培构、杨濂和张呈藻,他们就是凉城历史上著名的“己酉科三拔贡”。按照传统说法,他们都是郭象伋的同年。
宁远厅“己酉科三拔贡”当中,杨培构、杨濂属于叔侄关系,后来都是民国前期绥远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杨濂在绥远地区创建了最早的女子教育学校——凉城县立女子学校(内设师范班)。杨培构则是归化中学堂最早的六位教席之一,其学生多是绥远省政治文化名人。
郭象伋他们在《绥远通志稿》中,对鸿茅药酒做了非常明确清晰的记载。其己酉科同年杨培构,则是“红毛药酒得名驼队说”的持有者。据杨培构考证,“红毛酒”的叫法,来源于前往恰克图的驼队,与中俄贸易有关,数代人口口相传、约定俗成。杨培构老先生,是解放军南下干部、四川省委党校杨伯涛教授的祖父,而杨伯涛则是研究凉城县史的先行者。
—肆·绥东采访组赵国鼎的往事—
绥远通志馆成立之后,设有两个采访组。绥西采访组由托克托县的王印负责,地域是归绥以西各县和伊盟。而赵国鼎负责绥东采访组,地域是归绥以东各县和乌盟(老乌盟,即现在四子王旗、达茂旗和乌拉特三个旗),赵国鼎的助手是韩桂,由呼市小召的喇嘛王庆担任翻译。
当时的绥东地区,有“绥东五县四旗”的说法。“绥东五县”指的是丰镇县、凉城县、集宁县、兴和县和陶林县;绥东四旗,指的是察哈尔八旗的右翼四旗,即镶蓝、镶红、正黄和正红旗。“五县四旗”交错重合,属于“旗县并立”体制的典型。《绥远通志稿》当中“红毛酒”的相关信息,就是赵国鼎的“绥东组”采集而来的。
赵国鼎生于年,祖上是明朝大同的军户,清初转入大同右卫绿营。年(也就是鸿茅药酒诞生的乾隆四年)呼市新城绥远城建成后,他的一位祖先随同前来,到绥远将军衙门担任“掌案”(文书之类的吏员)。这种职业在清朝归绥地区父死子继,一直传承到了民国初年。到赵国鼎父亲手里,就到了归化城厅西刑房担任“掌案”,正好与郭象伋父亲是同僚关系。
这种“掌案世家”,在清代叫“住衙门的”,而且这个行当还有自己的行社“酂侯社”,供奉萧何为祖师爷,为了平衡家族的影响力,通常还会安排家族子弟“住地方”(就是进商号当学徒,走经商之路)。赵国鼎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后来还在归绥中学堂等学校接受了新式教育。
赵国鼎与郭象伋的交集,源自“归化城第二小学堂”,此时赵国鼎是学生,郭象伋是老师。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赵国鼎又成为郭象伋的得力助手。郭象伋在绥远历史上有几大可圈可点的功绩,一举办平民教育,二开展赈灾救济活动,三编撰《绥远通志稿》,赵都有参与。
-年,绥远地区连续四年遭遇兵灾、旱灾。特别是那个著名的“民国十八年”,绥远省惨遭旱灾、雨涝和霜冻,一时赤地千里,饿死的亦不在少数,鬻儿卖妻的可达万家,数万妇女被人贩子拐到雁门关以南出卖。郭象伋等地方人士组建了“绥远旱灾兵灾救济会”,赵国鼎被借调过去,做了四年多的具体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赵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整个民国时期,赵国鼎见证了绥远特别是呼市的好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本人经历也非常丰富,最初在武川西区(即后来的固阳县)禁烟委员会担任“文案”,并在武川知县手下给承审员当过录事,后来在归绥做过老师、高等小学校长、归绥县教育局长等工作。
受恩师郭象伋提携,再加上个人做事踏实能干,抗战之前,赵国鼎长期在绥远教育厅任职,并在那个官员走马灯的年代,成了绥远教育厅中垂15年的不倒翁。“七七”事变之后,八月底九月初,傅作义三十五军被阎锡山调到雁门关一带布防,协守太原,归绥沦陷之前,绥远军政人员撤往山西,赵国鼎也就随之开始了抗战干部的生涯。
他们先是从托县河口镇乘船从黄河南下,到达碛口镇后又辗转到临汾、运城,最后到达西安。当时绥远省政府在西安设有办事处。赵国鼎他们在西安、安康期间,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成立“国立四中”,收容察绥两省流亡学生、知识分子,后来他们又在陕坝成立“国立绥中”“绥西师范”,从沦陷区抢救青年。
傅作义在陕坝建立后方政权之后,由于工作能力突出,赵国鼎先后被任命以狼山县县长、地政局副局长以及民政厅厅长等重要职务。年,赵国鼎参加了“九一九”绥远和平起义,其后长期担任内蒙古参事室参事。上世纪80年代,年届九旬的赵国鼎还与刘映元合作,为内蒙古留下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文史材料。
—伍·蒙旗翻译王庆的别样人生—
在《绥远通志稿》那些群英荟萃的编撰和采访人员当中,绥东组担任蒙旗翻译的王庆,是地地道道的凉城县鸿茅镇人。王庆是著名喇嘛翻译家,内蒙古民族文献馆藏的奠基人,国内国际都享有盛誉。他年出生于察哈尔镶蓝旗小召滩荟安寺(村庄),即今凉城县鸿茅镇小召村委会。
王庆八岁开始在七甲庙当喇嘛,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造诣都很深,还是呼市小召最后一任住持,年被选为归化城管理各寺喇嘛印务处秘书长。王庆早年的几位老师,也都很有声望。满蒙文老师,是察哈尔镶蓝旗总管阿凌阿、镶红旗总管巴勒贡扎布,古汉语老师则是名列“塞北三大文豪”,后来担任过土默特旗总管、蒙旗宣慰使的荣祥。
年,王庆开始参加社会工作,除了任绥远通志馆蒙旗采访翻译员外,还担任过土默特旗政府蒙文秘书、绥境蒙政会教育处一等科员、蒙旗宜慰使公署蒙文秘书、土默特高级国民学校校长等职务。年,调任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蒙文秘书。年,为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王庆被调到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在今天的内蒙古图书馆蒙文古籍区,还可看到那一排排整洁的书架和黄脆古香、风貌别致的古老民族图书,这些都是王庆对民族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见证。王老对内蒙古图书馆蒙文古籍库的形成具有开创之功,这个异常珍贵的文献库是他整整31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王庆年才退休,离开了他心爱的工作岗位。通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他的足迹踏遍了七盟二市(当时行政划分)各个旗县,使内蒙古图书馆古旧蒙文图书资料,由原来的余册,增加到多册,还增添了0多册满文古旧图书,0多册经卷,其中有不少珍本孤本。
这些满、藏、蒙文古旧图书内容非常广泛,类别有哲学、医学、天文、地理、语言、文学、史地、算数、神话、实录、传记、历代帝王年鉴及名人全著、格言、古训、祝词和赞歌等。其中,对于研究清代察哈尔八旗和内蒙古地区庚子赔款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就有《察哈尔镶红旗地图》,以及该旗于庚子年给外国人赔款的账簿。
值得一提的是,王庆对这些图书资料的抢救,绝大多数发生在文革前,而且好多都是从召庙、王府及蒙旗总管家征集过来的。考虑到文革期间所经历的浩劫,王庆的抢救工作堪称功在千秋、泽被万世。他还有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就是抢救了部蒙文《丹珠经》卷。《丹珠经》是佛经里的百科全书,内蒙古图书馆虽有两部,但全是藏文的,懂得人少,不如蒙文适用。
在内蒙古图书馆期间,王庆被读者称为“活字典”。有的资料上找不到的人名、地点,多数能从王庆这里得到满意的解答。他本人对满、藏文藏书情况了如指掌、有问必答。为了更好发挥这批搜集来的图书资料的巨大价值,王老于年编制出第一部《馆藏蒙文古旧图书目录》。年冬,王庆还协助过土左旗整理满蒙文古旧档案。
对于本民族图书和文化遗产,王庆有着宗教般地执着和虔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上交通条件还很原始,大多数地方没有汽车,只有马匹、毛驴和骆驼,甚至只能靠自己两条腿。为了搜集那些珍贵的图书,他曾在阿拉善定远营骑骆驼下牧区一个多月,有次甚至在沙漠里过夜。还有次在伊克昭盟,有两回早晨只吃半碗炒米饭就出发了,整天饿着肚子骑马赶路。
时光荏苒,快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王庆和赵国鼎在王老家乡凉城县采访期间,他们一定讲过好多红毛酒(鸿茅药酒)的传说。王庆对凉城的贡献还不止于“绥东组”的采访,察哈尔镶蓝旗、镶红旗总管家的古旧满蒙文书籍,荟安寺藏文《甘珠经》(北京版珠字精装本),都被他征集到了内蒙古图书馆,做了妥善保存和永久馆藏。
刘如江个人简介1、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80后,长达13年之久的咨询顾问经验,擅长商业模式、战略、品牌、营销模块,与中石油润滑油公司战略规划部,有长达10年的合作关系;
2、年创建“东方慧润能源信息咨询”,同时在酸奶、母婴用品、白酒、文创、中医药、文旅等方向上拥有众多的案例,同时还是一些财经类报刊、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3、其本人出版的经管类专著,有6本,线上、线下,受益人数过百万,其中《你的项目靠谱吗》一书,着重讲述商业模式的评估、搭建、优化,并拥有行之有效的独到模型;
4、国内复杂性科学研究领域的泰斗,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武汉大学博导曾晓平教授,中航油前总裁陈九霖博士,都对刘老师的作品表示认可,并对其专著作序推荐;
5、刘老师在天涯和凯迪以及其他互联网渠道上的文章,点击率累计突破万次,有一些文章甚至获得天涯或凯迪的全网头条推荐,其中也不乏一些当天流量10W+的篇章;
6、网络ID“e路狂飙”,曾创建专栏“油腔滑调”(面向润滑油行业)、“e看途说”“刘言菲语话品牌”“飙哥如是说”等,同时还有“千图计划”、“刘如江简析晋语方言”等栏目;
7、品牌咨询策划过程中,有感于商业模式、品牌江湖中随处可见的“断头路现象”,独创魔方品牌“融·通”十八式,旨在为企业打造完整的商业模式,搭建顺畅有致的品牌价值链;
8、在咨询策划领域,刘老师还是少见的杂科“医生”,擅长解决疑难杂症,被圈内戏称为“老中医”,知识结构上融通了儒释道传统文化及西方一些哲学流派,行文风格也相对多变;
9、对“格物致知”有独到的理解,追求“直指内心深处,直指事物本身”,主张“悟学行证”一体,并将此应用到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在融通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灵感与视野;
10、其本人致力于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发生学、文明演变史等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同时还与刘墉后人、刘氏宗亲共同发起“刘墉文化研究院”,并出任顾问;
11、刘老师本人日常还为一些新锐商业品牌定制深度案例分析,相关内容,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刘如江”或“e路狂飙+天涯”查看,也可以直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tx/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