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严公幕,俱为蜀使臣。
艰危参大府,前后间清尘。
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
王凫聊暂出,萧雉只相驯。
终始任安义,荒芜孟母邻。
联翩匍匐礼,意气死生亲。
张老存家事,嵇康有故人。
食恩惭卤莽,镂骨抱酸辛。
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
鹏图仍矫翼,熊轼且移轮。
磊落衣冠地,苍茫土木身。
埙篪鸣自合,金石莹逾新。
重忆罗江外,同游锦水滨。
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
旷绝含香舍,稽留伏枕辰。
停骖双阙早,回雁五湖春。
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
监河受贷粟,一起辙中鳞。
注:
严公幕:剑南常度使严武的幕府.《新唐书·杜甫传》:“(严)武再帅剑表(杜甫)为参谋。”
间:这里用作参与,伺候之义。
清尘:指车后扬起的尘土。
起草:草拟文书。
先路:引导先行。
乘槎:乘坐竹木筏:神话传说天河通海,有海边人每逢八月,见海上有木筏来.便登槎到达天河。
要津:重要的渡口,喻显要的职位。
王凫:东汉明帝时,王乔为叶县令,每月初一、十五自县诣朝。不乘车骑。太史伺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得一舄,视之则所赐尚书官属履。后来以此赞誉贤明的县令。
萧雉:止宿肖芝家的鸟。
任安义:任安的义气。任安.汉代人,字少卿。年轻时家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卫青荐举为郎中,迁益州刺史。霍去病为骠骑大将军时,卫青权势渐衰,卫青门下很多人投靠霍去病,只有任安不去。
盂母:盂轲之母。盂轲幼时废学,孟母三迁居处,改变环境,让盂轲学有所成。
联翩:本指飞鸟,形容连续不断,前后相接。
死生亲:这里指严武已死,严母尚在,肖使君对严母孝敬如故,严母死后,肖使君为之料理后事。
张老:晋国大夫张孟。《围语·晋》:“(赵文子)见张老而语之,张老曰:善矣。从栾伯之言,可以滋.范叔之教,可以大,韩子之戒.可以成。”这里借张孟指点赵文予,比喻萧使君关心严武的儿子成长。
食恩惭卤莽:杜甫自惭受恩于剑南节度使严武,因醉酒的过失而抱愧。《新唐书·杜甫传》:“(杜)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偏躁傲诞,尝醉登(严)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严武之父)乃有此儿。”
镂骨抱酸辛:刻骨铭心的心酸事。
巢许:指巢父、许由;相传为尧帝时的隐士,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渭之巢父,尧以天下让之,巢父不受。又让许由,亦不受,归隐于箕山。
夔龙:相传虞舜帝的二位臣子。夔为乐官,龙为谏官。
鹏图:比喻人的雄心壮志。
熊轼:熊伏之状的车前横轼,官府的车。
土木身:土木形骸。形体像土木一样,不加修饰,比喻人的本来面目。
埙篪:埙与篪都是两种乐器,音声相应。
金石:金银、玉石之属。喻指坚贞,友谊交情牢不可破。
罗江:在四川罗江县东,江分两派,皆出自安县,流经罗江县,东入涪江。
锦水:锦水河,在四川灌县南。这里指杜甫与萧使君在蜀为官时所到之处。
过隙:度过日隙。比喻光阴迅速。
旷绝:旷日持久地隔绝。
含香:汉代的郎官口含一种“鸡舌香”上朝,奏事对答,气味芬芳。
稽留:停留、滞留。
原宪:春秋时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字子思,孔子弟子。原宪贫,居蓬户,褐衣蔬食,不减其乐。
监河:监河侯,监河之官。
贷粟:借贷粟,粟,粮食的通称。
解读:
此诗当是大历五年()春在潭州所作。萧十二使君,生平不详。他与杜甫曾先后入严武幕府任郎官。严武及其母相继过世,萧君操持两次丧事,并费心照顾严家后人,高义可嘉。现在萧君正在湖南任刺史,诗人遂赠此诗求助。诗中先忆往事,记交情,最后自道贫病,望萧君施以援手。
这首诗前半部分共有十六句,着重赞扬萧十二尊道重义的品质,列举萧十二高尚的道义行为。严武去世以后,老母在堂,僚属各奔东西。唯有萧十二奉慈抚孤,义不离弃。
诗中原注:“使君温清之问,甘脆之礼,名数若己之庭闱焉。及太夫人倾逝,丧事又首诸孙,主典抚孤之情,不减骨肉。”萧十二赡养严母、保家抚孤的义举,令杜甫感佩不已。
汉代有任安者,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惟任安不去。“终始任安义”句,借用任安故事高度评价萧十二的所作所为,强调萧十二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尚义。杜甫之所以特别推崇萧十二尚义的品质和行为,是因为自己正置身于薄俗寡恩的困境中,迫切希望有人仗义相助。
诗后半部分叙往昔交契,诉今日贫病。此处化用《庄子》一文典故——“庄周往贷粟于监河侯日: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杜甫自比辙中鲋鱼,恳望萧十二救危济困,施与活命之水。但是,杜甫跟萧十二的交往从此没有下文,他的“寻家”行动以失败告终。
杜甫(—),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