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春天常见的桃花、梨花、海棠花,芍药花有碗口大,开得极为绚烂夺目,生机盎然。其实它最早在适合于扬州(旧时广陵)生长,后来一路向北,经过亳州、山东到北京,甚至东北,从温暖湿润的南国到干燥冰封的北国,不因地域的变化而水土不服。或许,这也是它贵为“花相”(花中丞相)的原因吧。
基源考证▋汉魏之前用而未分
芍药在陶弘景之前的记载均只言“芍药”,除《诗经》外,《山海经》中亦记载:“(绣山)其草多芍药、芎穷”。明确提到芍药为草本植物,与今芍药组植物形态一致。
西汉出土的简牍,如武威汉简医方中即以“勺(芍)樂(药)”之名,敦煌汉简医方中亦以芍药之名。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芍药列为中品,其中“邪气腹痛、止痛、益气”等功效与今所用白芍的相近,而其中“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则与今赤芍的功效相近。
有学者考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综合了当代赤芍和白芍的功效主治,以当时尚无明确的去皮等加工看,与今所用赤芍相近。
《名医别录》首次提到其产地为中岳,即今河南嵩山一带。根据芍药属植物的分布来看,应为该属多种植物,其中以广泛分布的芍药PaeonialactiforaPall.野生者为主流,与今所用赤芍接近。此阶段尚无白、赤芍的划分。
▋南北朝陶弘景首次提出“赤、白”之说
南北朝·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提出芍药有“赤白”之分,且提出赤者偏利下的功效,其所云“白而长大”表述不十分明确,推测“长大”为对芍药根的描述,但不知“白”所指是外皮颜色还是断面颜色,亦或是加工之后白芍所呈现的颜色。
实地观察可见,新采挖的芍药根外皮均为褐色,故可能当时已有去皮加工之法。
相传安期生为秦汉时期道教人物,陶弘景受其影响较深,故而陶所云“白而长大”很有可能是对芍药去皮水煮后的加工品的描述。
可以推测陶弘景时期芍药“白而长大”者或与当今白芍相近。
▋隋唐五代出现分化,但多混用
自陶弘景提出“赤白之分”,后代渐有白芍与赤芍的分化。唐代医书中已有“赤芍”“白芍”的记载,但仍以“芍药”为主。唐朝已认可“白补赤泻”的观点,但用药仍未给予明确的区分。
▋宋代提出芍药有2种,但划分标准模糊
宋《开宝本草》首次明确提出了花有红白两色,但未确切指出两味药材是否按花色划分,而芍药P.lactifora野生种红白二色花瓣均有。
宋·苏颂《本草图经》中首次对芍药的形态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综合推测,《本草图经》中所载芍药应为P.lactifora,与今所用一致,其花期与采收期也与今芍药种相近。
总之,宋代已经明确提出赤芍、白芍两异,但仍未对2种药材划定明确的界限,提出了花色、根色的差别,尚未对赤白芍分列专述。
▋元之后明确提出划分标准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首次明确提出以花色来划分赤、白芍。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提出以根的颜色划分赤、白二种芍药,且以五行归属理论阐明两者的功效差异,同时延续前人之说,认为入药以野生单瓣者为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芍药根之色随花,与实际不相符,或为引前人所言而未加验证。明代以前芍药的主产区为淮南,而《本草纲目》中记载扬州芍药最胜,而扬州为当时花卉主产区,推测当时已将观赏用芍药中单瓣者入药。
可见,明代已从性味功效、采收加工等方面将白芍、赤芍做出了明确的划分。清代本草多引用前人观点并加以补充。
▋清末后两味药材划分标准与今相近
清末·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赤、白芍的功用、产地、药材性状等作出细致描述,与今所用赤、白芍特征一致。张所云“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纠正了前朝以花色区分赤、白芍的观点。
现代药用白药主流为栽培品,赤芍则多为野生,各地就地取材,近些年随着赤芍野生资源的急剧减少,自年以来逐步开始转为家种,赤白芍的基原均为P.lactifora。野生的草芍药不再被药典收为正品;川赤芍因其在西南地区被普遍使用而被《中国药典》保留。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这是韩愈的《芍药》诗,他说这样妩媚的姿态、浓烈的香味,只有芍药才有,他从前还没有见到过。火红的花蕊在绿叶的衬托下,仿佛像火苗在闪烁。
面对这样惊艳的花,他感觉到自己不对劲,有点惊恐,这样的花只有天宫才有,难道自己已经来到了九重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把爱花的心情写到了极致。
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
东风与拘束,留待细君来。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卢储所写的《官舍迎内子有庭花开》。卢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年)状元及第,为官时接夫人到任所,适逢庭院内芍药花开放,因写此诗。
芍药是近年新栽的,可能是预花,这次只是开了几朵。幸好东风也通人情,它一阵一阵缓缓地吹拂,把花期控制得不早不迟,正好等着夫人来欣赏。这里实际上是以芍药花的美好来写妻子的亲切可爱。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这首诗是大历十才子钱起的《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王维去世后,钱起十分伤感。一日他到王维的老宅子去,看到王维亲手栽植的芍药花盛开,枝叶都伸到了栏外。
钱起睹花思人,物是人非,想起王维曾经对他的关心,想起两人的交情,不禁潸然泪下。芍药守护着主人的住所,这不正如松柏坚守着岁寒吗?实际上是用花来赞扬王维松柏一样的坚贞气节。
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
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
这是苏轼的《题赵昌芍药》。诗人曾经在扬州任过半年刺史,深知扬州芍药如洛阳牡丹一样闻名。他还曾对某些人利用扬州一年一度的芍药会牟利进行了整顿。诗人看到赵昌芍药,因而联想到扬州芍药花开的盛况。
芍药就像美女一样,穿着鲜艳的薄纱衣裳,它依靠在修竹旁边,挥动着翠绿的叶子。这使人想起扬州的那些千叶芍药来,它们多么像姑娘们穿上了那街头流行的时装。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是刘禹锡的《赏牡丹》,因为他拿芍药和荷花来衬托牡丹,而且后两句又是名句,所以我们也来简单欣赏一下。诗人说芍药在庭院里枝条过于柔软,花色过于秾艳,格调不高,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但是荷花呢它又站在水中,离人甚远,自恃清高。唯独只有牡丹花是国色天香,受到人们的喜爱,每年花开时节,整个京城为之轰动,都是看花的人。其实这只是诗家语,芍药、荷花也是十分讨人喜欢的。
芍药丁香手里栽,临行一日绕千回。
外人应怪难辞别,总是山中自取来。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别药栏》,诗人在自家的花园里搭起花架围栏,种了不少芍药花和丁香花,不巧花开时节诗人却要远行。诗人舍不得,临行前围着花圃看了又看。
这些花都是诗人亲自从山里移栽的,外人不理解诗人爱花的心情,他们责怪诗人耽误了行程。这里诗人写惜花,实际上也是对家园亲情的一种眷恋。
儒花牡丹儒花有儒风传家,花开富贵之意,是菏泽多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菏泽多禾农业是菏泽市一家大型牡丹、芍药种植基地,主营牡丹花苗、牡丹鲜切花、芍药种苗、芍药鲜切花及相关产品开发生产及销售,电话(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jj/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