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母丁香 > 母丁香论述 > 正文 > 正文

中药常识丁香蓼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9 13:34:48
北京专业痤疮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418/8860368.html

别名

丁子蓼、红豇豆、喇叭草、水冬瓜、水丁香、水苴仔、水黄麻、水杨柳、田蓼草、红麻草、银仙草、田痞草、水蓬砂、水油麻、山鼠瓜、水硼砂。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化瘀止血。

主治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湿热泻痢,黄疸,淋痛,水肿,带下,吐血,尿血,肠风便血,疔肿,疥疮,跌打伤肿,外伤出血,蛇虫、狂犬咬伤。

相关配伍

1、治火咳:银仙草12g,水白菊花9g。煨水服。(《贵州草药》)

2、治痢疾:银仙草、地马蜂根各15g。煨水冲红糖。(《贵州草药》)

3、治水肿:(丁香蓼)全草30g。酌加水煎,加些冰糖,饭前服,日2次。(《福建民间草药》)

4、治狂犬咬伤:鲜丁香蓼g。捣烂加酒60ml,绞汁,服至呕吐为止。将渣调红糖和豆腐敷伤部。(《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

秋季结果时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40-60cm。须根多数;幼苗平卧地上,或作倾卧状,后抽茎直立或下部斜升,多分枝,有纵棱,略红紫色,无毛或微被短毛。叶互生;叶柄长3-8mm;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2cm,全缘,近无毛,上面有紫红色斑点。花两性,单生于叶腋,黄色,无柄,基部有小苞片2;萼筒与子房合生,萼片4,卵状披针形,长2.5-3mm,外略被短柔毛;花瓣4,稍短于花萼裂片;雄蕊4;子房下位,花柱短,柱头单一,头状。蒴果线状四方形,略具4棱,长1-4cm,宽约1.5mm,稍带紫色,成熟后室背不规则开裂;种子多数,细小,光滑,棕黄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田间、水边、沟畔湿处及沼泽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

本品全株较光滑。主根明显,长圆锥形多分枝。茎直径0.2-0.8cm,茎下部节上多须状根;上部多分枝,有棱角约5条,暗紫色或棕绿色,易折断,断面灰白色,中空。单叶互生,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渐狭,长4-7cm,宽1-2cm。花1-2朵,腋生,无梗。花萼、花瓣均4裂,萼宿存,花瓣椭圆形,先端钝圆。蒴果条状四棱形,直立或弯曲,紫红色,先端具宿萼。种子细小,光滑,棕黄色。气微,味咸,微苦。

药理作用

丁香蓼水提取物去除鞣质后分离得到没食子酸和诃子次酸三乙酯,体外抗菌试验证实对宋内、舒氏、鲍氏、志贺等痢疾杆菌及金葡球菌、绿脓杆菌等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志》:“治红白痢疾。”

2、《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治水肿,小便淋沥。”

3、《四川中药志》年版:“破血生新。治吐血,黄疸,小儿水积及火疔。”

4、《湖南药物志》:“治目翳,蛇虫咬伤,外伤出血。”

5、《江苏药材志》:“治小便不通。”

6、《福建中草药》:“治湿热腹泻。”

7、《贵州草药》:“清热止咳。治火咳。”

8、《广西本草选编》:“止血,治石淋。”

9、《福建药物志》:“治急性肾炎,肝炎,狂犬咬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dingxianga.com/mdxls/9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母丁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